logo

梅花园农家乐服务热线13508223312
域名:天府康养旅游.中国/康养米易.中国专注于康养文化及技术的研究和服务
图片名称
您的位置:首页过往人事去米易,看“糃”的智慧和传奇

去米易,看“糃”的智慧和传奇

2023-11-17
由“米”和“昜”合成的文字“糃”,乍一看很像是“米”和“易”的组合,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攀枝花市的米易县。


由“米”和“昜”合成的文字“糃”,乍一看很像是“米”和“易”的组合,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攀枝花市的米易县。那么,这个奇妙的“糃”字究竟和米易有没有关系呢?这显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。米易,古称迷昜,“昜”古义同“阳”,迷昜取“太阳迷恋”之意;同时,米易地处安宁河下游富庶之地,土地肥沃、物产丰富,民间亦有“吃米容易”之说。可见,“米”“昜”二字皆是米易的重要特征,在米易这方神奇的土地上,“米”“昜”二字实现了完 美的邂逅和巧妙的结合。“米”“昜”结合的“糃”,即“糖”,更巧的是,米易也是有名的“蔗糖之 乡”。


拥有上下五千年浩瀚历史的古老中国,创造了博大精深且独 具魅力的中华文明。面对上述问题,无论是从文字、文史、文化的视角窥探,还是从历史、考古、民俗的方向解析,相信都一 定会取得一些实质性的收获,甚至获得全新的认识和重大的发现。本文站在学术之外,以随笔漫谈的形式做了一些肤浅的思考和设想,浅尝辄止,实为抛砖引玉。


糃、诸柘和迷昜的历史共舞


查阅《说文解字》《康熙字典》等工具书,“糃”字其一意为精米,其二均作为“糖”字的异体字。据文字考古发现,“糃”字最 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马王堆一号墓的竹简上。有研究表明,同为“糖”字异体字的“餳”(当时的读音为xíng),最 早出现于六朝时期(魏晋南北朝)。从“糃”字的偏旁结构上看,最初的“糃”应该是从稻、黍、稷、麦等粮食中获得的。有百度词条网友这样解释:“糃”从米从昜,昜有“播散”“散开”之意,“米”与“昜”结合起来就表示“把碾压过的谷子播散到半空后落下的米”,即精米。姑且不说此种解释是否科学,“糃”字确实有精米之意,但“昜”古同“阳”,“米”与“昜”的结合也可以理解为稻谷和阳光的有效结合而产生了“糃”,看上去,这种猜解似乎更加符合自然规律和先民的太阳崇拜,也更能体现先民创造“糃”字的初衷和智慧。


现在的“糖”字由其异体字演化而来。文字的演化,当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。《汉字字典》对“糖”的解释为:形声字;米表意,表示糖由米麦等做成;唐表声,且唐字有“大”的意思,制糖之前先将米麦蒸煮后发酵,故体积变大。“糖”字的异体字写法有七八种之多,“糃”等各种异体字的演化,肯定也与糃的制作工艺密不可分。正如制糃的原料,最初有米、麦、甘蔗、甜菜等多种作物,经过上千年的演化,最 终,最核心的只剩下甘蔗了。


我国先民从甘蔗中获取糃的历史已非常悠久。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有明确记载:“糖法出西域,唐太宗始遣人传其法入中国,以蔗准过漳木槽取而分成清者,为蔗饧。凝结有沙者为沙糖,漆瓮造成如石如霜如冰者为石蜜、为糖霜、为冰糖。”也就是说,在1400多年前,甘蔗制糃工艺就传入了我国,200多年之后,宋朝科学家王灼的《糖霜谱》问世,成为了我国最早介绍甘蔗制糖的专著。有趣的是,我国的甘蔗种植历史,却比甘蔗制糃的历史早了近1000年之久。有学者认为,甘蔗原产地可能在印度或新几内亚,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左右经南洋群岛传入我国南方,然后才传遍全 国各地。只是在古代,甘蔗不叫甘蔗,它有另一个名字叫“诸柘”。屈原的《楚辞·招魂》中有“胹鳖炮羔,有柘浆些”的句子;司马相如的《子虚赋》也写到“诸柘巴苴”等。直到数百年之后的北魏时期,农学家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中才首 次出现了“甘蔗”的表述:“雩都县土壤肥沃,偏宜甘蔗,味及采色,余县所无,一节数寸长,以献御。”


贾思勰为什么要这么写?那我们不妨就多说几句。贾思勰说的雩都县指的是江西省赣南地区的于都县。于都县有适应于甘蔗生长的自然环境:“地处北纬24-27度之间,海拔123米以上,西北有罗霄山脉为屏障,东靠五夷,南倚南岭,加上亚热带高压和季风的影响,温热多雨,年平均温度19℃—20℃,无霜期达280至300天,很适宜甘蔗生长,气候条件和生长环境胜过两广和福建。”俗话说,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。实际上,有“内陆三亚”之美誉的四川省米易县,其气候的“适应度”可谓出人意料。米易地处北纬26—27度之间,这个“太阳迷恋的地方”,具有典型的南亚热带干热河谷立体气候特征,年平均温度15℃—27℃,年日照时间长达2700小时以上,河谷地区全年365天几乎无冬无霜,光照充足,雨量充沛,安宁河穿越全境,成就了米易得天独厚的资源富矿。阳光孕育了这里的万物,万物也眷恋这里的阳光,这里物产丰富,甘蔗、芒果、枇杷等蔬菜水果更是含糃量极 其丰富,口感甘甜无 比,甚至是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青菜用水直接煮熟,吃起来也有明显的甜味。试想2000多年前,米易虽已纳入中国版图,但毕竟山高水远,彼时的贾思勰若能踏上张骞开辟的“南方丝绸之路”,领略到这一方土地的神奇,说不定其《齐民要术》也就会改写了。


事实上,上世纪80年代就以“立体农业”而闻名全 国的米易,其甘蔗种植历史也可以上溯数百年之久,这在《邛嶲野录》《会理州志》《米易县志》等很多地方文献和志书中都有所记载,不多赘述。据米易本土文人许传之(已故)、游军、曾金富等老先生回忆,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米易县境内“甘蔗成林,蔗糖飘香”,很多以甘蔗为题材的民歌如《蔗乡情》《丰收歌》等,在田间地头传唱不衰,成为一时尤其热闹的景观。彼时的米易,随处可见榨糃碾石(本地人叫糃碾),米易虽历经了百年岁月洗礼及多次区划调整,但很多地方至今仍旧能看见糃碾的影子,也留下了头碾、万碾沟、碾房河等独特的地名。


米易的甘蔗种植如此蔚然成风,以致上世纪60年代,西昌地区行署(当时米易隶属西昌)就“报请轻工部成都设计院勘探选址,确定在米易县丙谷镇观音阁建机制糖厂。经过五年多的建设,于1971年11月17日投产,西昌地区行署将厂名确定为西昌地区米易糖厂。米易糖厂投产后,经过两次技术改造,仍不能满足米易县甘蔗发展的需求……”由此可见,米易的甘蔗种植历史和规模,远远超乎人们的认知;米易与甘蔗、与糃的情愫,久远弥深,也远远超越了近现代地方文献的记载。事实亦是如此,米易本土文史专家吴兴刚先生在《米易大地演绎出的甘蔗传奇》(《巴蜀史志》2022年第 1期)一文中,通过详实的史料分析,已经把米易的甘蔗种植历史追溯到了1200多年前的唐穆宗时期。


如此算来,糃、甘蔗(诸柘)和米易(迷昜)的历史并肩,已经长达1200余年之久。透过时空,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一种奇妙的场景:一个极有温度和智慧的文字“糃”,一种古老的植物“诸柘”和一个“阳光迷恋”的地方“迷昜”,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,相互沁润、缠缠绵绵,翩翩共舞。


糃、阳光和米易的情感共鸣


甘蔗制糃工艺虽由西域引进,但中国却是最 早学会人工制糖的国家,早在西周时期,我国先民就在酿酒过程中发明了饴糖工艺。《诗经·大雅》云:“周原膴膴,堇荼如饴。”意思是“周元土地肥美,堇菜苦菜都像饴糃一样甜”。饴糃,正是用米和麦芽为原料制成的糃。


伟大的中国先民,不仅创造了灿如星河的中华文明,也凭借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,缔造了人类美食的庞大王国。一部由中 央电视台出品的系列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不仅全景扫描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,也深刻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美食和美好生活的坚韧追求。糃,是从基础食材中加工提炼出来的精华,无疑是真 正的美食之一。所以,“糃”字本身,不仅体现着人文智慧,同时也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情感祈愿。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明泉先生对“糃”字进行了很有创意的解读:“糃”由“米”和“昜”组合,“米”代表物质,“昜”给人温暖,代表感官和精神,“米”和“昜”的组合,体现了人民生活从物质需求到精神享受的追求过程。进一步解读,“米”和“昜”的组合,也意味着丰裕的物质加上美好的精神享受,就是最甜蜜的幸福生活,就是“糃”的感觉。


“糃”字的出现,自然也在一 定的物质基础之上,它出现在哪里?这反而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哪里的物质更丰裕,哪里和糃的关系更紧密,哪里的生活更有“糃”的感觉?现实生活中,只有具备了丰裕的物质基础,才可能有进一步的精神追求。安宁河谷被誉为天府之国最富饶的地方之一,生活在安宁河下游黄金地段的米易人民,千百年来,过着丰衣足食的安逸生活,恰一直演绎并诠释着“糃”的情感愿景和精神内涵。


阳光偏爱的米易,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顽强接力的拼搏精神,多年来主打阳光康养品牌,全域、全龄、全时的阳光康养赢得了广泛的好评,米易也获得了“天府旅游名县”的美誉,成为“闻者向往、来者依恋、居者自豪”的生态颐养之城。据统计,近两年,米易平均年接待游客人数均在600万以上。仅2023年春节期间,米易就接待游客91.4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7.72亿元。2022年8月26日,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《康养蓝皮书: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(2021)》重磅发布,在全 国康养百强县榜单中,米易县再次荣列其中。


再来看一组极 其有内涵的数字。2022年,米易县进城务工人员共3.03万人,其中有1.8万人在县城内务工,离开县城外出的人数不到1.5万人,这个数字只占全县农村人口总数的7.6%。而纵观全 国其余县(区),外出务工人数占农村人口数量的比重往往在40%以上,很多劳务输出大县甚至达到70%的惊人程度。这种接近于10倍的巨大数值反差,说明了什么?外出务工本是为了追求幸福生活,可米易这里本来就是“糃”一样的生活,老百姓又怎么会“舍近求远”?试想,早在十几年前,米易安宁河谷的单位土地亩产值就已达到5万元,近两年,米易的单位土地亩产值竟已突破8万元,这在全 省、全 国,乃至全球恐怕都是极 其罕见的存在。


不管是县委县政府的宏观政策引导,还是老百姓的个体生活奋斗,米易上上下下,都体现着一种向上、向阳、向好的美好追求和蓬勃力量。阳光照耀万物,予万物以生长的力量,它代表大自然最 伟大的爱。阳光、康养,都是人们最 美好的生活需求。中国进入新时代,在中华民族崛起的道路上,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情感愿景和幸福追求也会越来越强烈。在康养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的趋势下,在安宁河谷这块风水宝 地上,糃、阳光和米易也将发生更加紧密的碰撞和融合,产生更加温馨、深情而笃定的情感共鸣。


糃、阳光和米易的文化共振


有研究表明,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曾经出现过甘蔗种植和蔗糃工业的大繁荣。糃的生产和贸易被认为是仅次于香料的暴利行业,大航海时代的来临,更是把中国的蔗糖产品推向了全球各地。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、历史学博士赵国壮在《论中国糖业经济的“明清变革”》(《社会科学辑刊》2020年第3期)中写道:“中国糖品对外销售远涉印度、英国、美国、瑞典、丹麦、荷兰等几十个国家及地区,这一时期中国的甘蔗种植、制糖技术,糖品消费和糖品外贸等方面在东亚甚至全球处于领 先地位,是当之无愧的东亚糖业大国。”米易的甘蔗种植和蔗糃产业也在此时迎来了辉煌。


糃和与糃有关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,经过时空的积累与沉淀,最 终都会形成以糃为核心的文化。米易当然具有这个核心文化,而且米易以糃为核心的文化系统,除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物质的内容以外,还具有更为独特的情感、智慧、阳光等人文内涵。


首先,米易具有悠久的甘蔗种植历史,也有辉煌的制糃历史。尤其有米易糖厂、二糖厂的基础,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米易糃文化博物馆。其次,米易糃文化有丰富的内涵支撑。糃文化的核心,就是在以糃为核心的生产生活中,体现出人民生活幸福的“糃”元素。米易具备这个甜蜜的富矿,诸如米易糃文化的历史发掘和梳理,与糃有关的民间故事、轶事趣事、民歌谚语以及相关文艺作品,最关键的是“糃”对米易人民生活的影响,或者说米易人民的“糃”生活方式,尤其是当前已经非常成熟的康养旅游健康产业等等。显而易见,米易的糃文化不仅可以立起来,还可以活起来,更可以强起来。


米易是“中国颛顼文化之 乡”,历史悠久厚重,文化资源丰富多彩。颛顼龙文化,是自信自强的根脉文化;迷昜文化,不仅是历史文化,也可以理解为太阳文化;民族文化,是丰富多彩的多元价值的和谐文化;农耕文化,是崇尚自然,祈愿丰收和幸福的文化;而阳光康养文化,是感恩阳光和追求幸福的新时代文化;甚至包括土司文化,也蕴含着历史、民族、政治、地理、生活和富强等诸多内涵。万源归宗,米易土地上出现过的诸多文化现象,其实质和根本都具有向上、向阳、向好的精神内核,也就是说,在米易大地上,从古到今,不管是哪个时代,表现为哪种文化方式,米易和米易人民都一直怀揣着从容和自信,努力在崇尚阳光、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奋进,努力在尝试、追求、演绎并享受着米易“糃”生活,糃、阳光和米易一直发生着水乳交融的文化共振。


目前,以“阳米光易”商标标识为基础,米易已经设计注册了“糃·味道(四季米易、五彩生机)”“糃·珍享(精工为珍、享你所想)”“糃·印象(太阳之城、颛顼文明)”三个子品牌系列商标样式及品牌宣传口号。中国康养产业发源点—梅花园农家乐(米易县梅花园众益康养中心),已设计注册了“糃众益康养”Logo、“糃众益康养”微信公众号等。其二,具有悠久历史的米易“糃稻”,也写进了米易县2022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米易将继续“培育壮大‘糃稻’、梯田红米等系列本土品牌”,赋予了‘糃稻’打造“天府第 二粮仓”核心区的历史重任。同时,米易也即将隆重举办首届糃文化节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米易糃酒、米易糃菜、米易糃文化服饰、米易糃文化主题旅游纪念品以及米易糃文化主题街道、公园、体验区等也会应运而生,一个悠久、厚重、丰富的米易糃文化体系正在回归、发展和壮大。


如今,米易人民的糃文化生活内容更加丰富,米易糃文化的发展也从未间断。特别是“颛顼故里·阳光米易”的城市品牌已经闻名于世,米易“糃”生活中的自信、美食、气候、阳光、富足、甜蜜、康养等核心内容,不仅成为米易人津津乐道的生活方式,也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全 国各地追逐幸福生活的康养旅游人群。


米易“糃”生活的品质共享


“海不辞水,故能成其大;山不辞土石,故能成其高。”米易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元的各种文化,恰给米易糃文化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资源宝藏和绝 佳契机。以米易糃文化为统领,整合各种文化资源,吸收各种文化精华,米易糃文化将成为一个近乎完 美的崭新文化符号。


一 切文化都源自于人民的生产生活,一 切文化也会深入影响和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。米易糃文化的回归和兴盛,也势必创造并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活概念,那就是米易“糃”生活,也就是米易糃文化生活方式。


米易糃文化生活方式,区别于道家文化生活方式、慢文化生活方式、休闲文化生活方式、都市文化生活方式、乡村文化生活方式等其他概念。它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价值定位,它具备阳光、自信、富足、丰富、甜蜜、健康、幸福等完 美特征。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既没有道家生活的主观约束,没有慢生活的刻意回避,也没有都市生活的紧张和快节奏,没有休闲生活的散漫和随意,它完 全呈现出另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全新格局:更加适应新时代要求,更加崇尚自然,更加注重健康,更加倚重物质,更加以人为本,更加全 面系统,更加注重生活品质,更加珍爱并享受生命。全新的米易糃文化生活方式,一 定会成为人民最需要、最喜爱、最享受的生活方式,它应该覆盖人民生活衣食住行及医养游娱的全 部需求,它必须强调“糃”生活(包括亲子、学习、成长、青春、爱情、工作、养老等人生全 部阶段)的“甜蜜性”,它囊括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
糃味甜,“甜入脾,脾运化五脏”,在与四川省社科院神话研究所所长杨骊女士的交谈中,她提出了这个很好的结合点,找到了米易糃文化与健康养 生的关联密码。中医认为:“心肝脾肺肾对应五行火木土金水”。脾属土,土生万物,脾乃身体的“后天之本”,主运化、主升清、主统血。浙江中医药大学连建伟教授就提出了“脾调五脏”的中医理论,即“治脾胃以调五脏”和“治五脏兼顾脾胃”。糃属甜味,甜入脾经,糃对脾脏和身体有着不可替代的益处。但这并不是说糃摄入的越多越好。凡事都应有个度,甜入脾经,同时甜味驻湿热,过多摄入反会损伤脾胃功能。如果脾气亏虚,运化功能就会失调,身体自然就会生发病变。


可米易“糃”生活又怎么能少了甜味呢?米易出糃,米易人也善吃糖。米易人习惯把蜂蜜叫做蜂糃;米易名小吃,撒莲镇“黄氏芙蓉糕”的制作过程中最 关键的一步就要用到蔗糖和麦芽糖;同为米易名小吃的撒莲“曾凉粉”,其灵魂也是米易本地独特的手工“糃醋”(据说糖醋制作方法独特,概不外传,尤其对水质要求极 高,以撒莲老街的井水为最 佳);攀莲镇的美食“红糖枇杷甜扣”,用的也是已获得国家地理标识的米易红糃……在米易,米易糃厂生产的各式各样的精装白砂糖、米易红糖,遍布全县各地的民间糖坊生产的小碗红糖、线串冰糖以及蜂糃、糃醋、含糃糕点、含糃菜肴等等,千百年来密切陪伴着米易人的生活。米易人如此离不开糃,却并未见过米易人因健康问题而畏糃。这是为什么呢?大自然的神奇就在这里,糃驻湿热,湿热生病,可纬度明明属北温带气候的米易,偏偏却是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干热河谷立体气候,这种自然的干燥遇上因享受甜蜜美食而堆积起来的湿热,竟也可以达到调和的效果,这种自然的调和,不仅在一 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糃的眷顾,更完 全契合了“天人合一”的道家养 生哲学。


口说无凭,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显示,目前我国成年居民肥胖已经超过一半,占比达到50.7%,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达16.4%。而物质丰裕又对糃情有独钟的米易,据《米易县2022年慢 性 病防控社会因素调查报告》统计数字,全县18岁以上人群,肥胖率为13.1%,远低于全 国水平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79.68岁也明显高于全 国77.93岁的平均水平。肥胖和寿命与生活直接相关,由此可见,一边追求物质和精神的高品质享受,一边又不用担心肥胖和健康问题的米易“糃”生活,正是一种人民需要的极 其健康的美好生活。


当然,米易“糃”生活,绝 不是狭隘意义上的对糃的各种食用,而是一种自信、阳光、富足、健康、甜蜜、幸福的生活方式。自信自强的根脉文化,无与伦比的气候条件,近乎完 美的地理优势,令人羡慕的阳光偏爱,糃文化的千年沉淀,殷实的物质和文化资源以及不负时代的拼搏精神,共同促成了这种生活方式。


“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。”人民能否过上最需求的甜蜜幸福的“糃”生活,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。从长远来看,米易糃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资源富矿和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,这也是米易糃文化生活方式形成、发展和壮大的雄厚基础和基本前提。米易糃文化生活方式,完 全可以成为(或者说已经成为了)一种时尚潮流的幸福生活方式,这符合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景愿和时代要求。事实证明,近几年来,已经有数以百万计的很多外地人,踏上了米易这块神奇的土地,已经开始并享受着米易“糃”生活,甚至有很多人已经连续在米易康养旅居了十几年,已经从心底里习惯并离不开米易糃文化生活方式了。所以我深信,米易一 定会迎来糃文化的繁荣兴盛,米易糃文化生活方式也一 定会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最 强向往和最 高追求。


作者简介:徐良,1981年生,四川剑阁人。现供职于四川省作协创研室。联系地址: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;电话(微信):13094496949。

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
上一篇
下一篇
川公网安备51042102000027